分辨率与宽高比
分辨率
分辨率(英语:Image resolution)泛指量测或显示系统对细节的分辨能力。此概念可以用时间、空间等领域的量测。日常用语中之分辨率多用于影像的清晰度。
图像分辨率:是指图像实际像素点数,分辨率决定了图像细节的精细程度,分辨率越高,所包含的像素就越多,图像就越清晰。
显示分辨率:是指屏幕图像的精密度,是指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像素有多少。显示分辨率与图像分辨率完全匹配,才能还原清晰优质的画面。
所以分辨率的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( width x height )来表示的视频或者显示器可以描述的细节(像素)数量。但是我们通常口口相传都是用480p,720p,1080p,4k,8k来说分辨率。这里边字母p表示逐行扫描(progressive scan),k就是千( kilo )。所以说480p描述的是行,4k描述的是列。之所以可以只用宽高里的一项来表示分辨率,是因为有比较固定的宽高比。
宽高比
在电影工业中,习惯将影像比例的高度缩小为1,如此一来,像一个 2.40:1 的横向影像只需要描述为“240”。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.33:1,也就是我们常说4:3的比例。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,电视机诞生了,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。为了方便把电影内容搬上电视屏幕上,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(NTSC)最后决定采用4:3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。由于电视机逐渐的普及,人们慢慢习惯在电视上观看节目,这样导致电影商与电视商的利益产生摩擦,电影公司不得不使用新图像的格式标准,于是1950年代好莱坞电影进入了宽屏幕(1.85:1)时代,标榜更高的视觉享受,以挽回从电影院流向电视的观众。到了20世纪70年代,诞生了(2.35:1)比例的标准宽荧幕,于是“宽银幕电影”出现了,而且一直沿用至今。
1.85:1是当前影视行业最常用的宽高比。
从人体学角度看,人眼的视野宽度为160度,视野高度为90度,那人眼视野长宽比是160:90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6:9。由于人眼视野最佳比例为16:9。因此这个比例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得到了发展。现在大部分数字影像的宽高比都以16:9(1.77:1)为主。
以前通常影像的宽高比和显示器的宽高比是一致的,但是在有更多智能应用的时代,显示器的用途不只是用来播放影像,所以显示器和影像的宽高比有了却别,比如ipad一直坚持4:3,显示器出现了3.2:1的带鱼屏,而手机为了手感出现了18:9。
4k最早的说法来源于数字电影的分辨率,是指4096x2160(1.89:1)的数字电影分辨率,因为横向有4096个像素,所以就称之为4k分辨率;同时相应的2048x1080的数字电影分辨率就称之为2K分辨率;
但实际上我们的电视或者显示器是标准的16:9的显示比例,所以在标准的16:9的屏幕上是不会出现以上的分辨率,而对应出现的3840x2160以及1920x1080就成为我们普遍意义上所称的4K和2K(其实是3.8k、1.9k)
主流的分辨率 (16:9)
- 2160p:3840x2160
- 1440p:2560x1440
- 1080p:1920x1080
- 720p:1280x720
- 480p:854x480
- 360p:640x360
- 240p:426x2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