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端术语
webSocket
早期,很多网站为了实现推送技术,所用的技术都是轮询。轮询是指由浏览器每隔一段时间(如每秒)向服务器发出HTTP请求,然后服务器返回最新的数据给客户端。这种传统的模式带来很明显的缺点,即浏览器需要不断的向服务器发出请求,然而HTTP请求与回复可能会包含较长的头部,其中真正有效的数据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,所以这样会消耗很多带宽资源。
比较新的轮询技术是Comet。这种技术虽然可以实现双向通信,但仍然需要反复发出请求。而且在Comet中普遍采用的HTTP长连接也会消耗服务器资源。
在这种情况下,HTML5定义了WebSocket协议,能更好的节省服务器资源和带宽,并且能够更实时地进行通讯。
WebSocket是一种与HTTP不同的协议。两者都位于OSI模型的应用层,并且都依赖于传输层的TCP协议。 虽然它们不同,但是RFC 6455中规定:it is designed to work over HTTP ports 80 and 443 as well as to support HTTP proxies and intermediaries(WebSocket通过HTTP端口80和443进行工作,并支持HTTP代理和中介),从而使其与HTTP协议兼容。 为了实现兼容性,WebSocket握手使用HTTP Upgrade头[1]从HTTP协议更改为WebSocket协议。
WebSocket协议支持Web浏览器(或其他客户端应用程序)与Web服务器之间的交互,具有较低的开销,便于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的实时数据传输。 服务器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实现,而无需客户端首先请求内容,并允许消息在保持连接打开的同时来回传递。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双向持续对话。 通信通过TCP端口80或443完成,这在防火墙阻止非Web网络连接的环境下是有益的。另外,Comet之类的技术以非标准化的方式实现了类似的双向通信。